机电工程学院新
 首页  学院概况  党政建设  教学工作  专业认证  中兴通讯信息学院  文件下载 
 
育人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育人工程>>正文

新生安全教育-电信诈骗(上)

22-09-22 12:57  审核人:

电信诈骗是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网络安全的严重犯罪行为。

学生群体成为遭受诈骗的“重灾区”。

一通电话,一个链接,一条消息,稍微放松警惕,为了让同学们避免受到电信诈骗的侵害,我们为同学们整理了几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

01冒充熟人诈骗

这种骗局中犯罪分子通常会伪装成受害者的熟人来骗取钱财,有些犯罪分子甚至会掌握一些诈骗受害者的真实信息(如姓名、学校等)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防不胜防。

一是犯罪分子潜入家长微信群或QQ群,冒充老师实施诈骗,这些骗子将头像和昵称设置成与老师相同,发布的内容和平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通知高度相似,部分家长信以为真,导致被骗。

二是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诱骗机主打开链接,实现木马程序的自动安装,从而控制机主手机,盗取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开学季,家长和同学们需特别留心关于交学费、致家长的一封信、核对家庭资料、查看孩子体检结果、学费减免、校园补助等内容,以学校的名义要求学生点击链接或回复个人银行账户信息。

三是犯罪分子可以通过软件模拟不同QQ号、电话号码发送QQ信息、短信、微信等,在收到熟人帮忙充话费、借钱等信息时,不要急于充值、转账、汇款,应先给对方打电话核实身份。

防范措施

1、家长如果收到“交费”、“转账”等信息通知,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2、涉及隐私及个人银行账户的信息,都请高度警惕,请通过多种正规渠道加以核实,切勿盲目轻信,应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防止造成财产损失。

3、如果遇到找各种借口,反复让你充钱、转账,切勿相信,更不能给对方提供你的银行账号、手机号、微信号、支付宝充值、转账。

02非法校园贷款诈骗

“校园贷”也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只要你是在校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信用贷款。

近年来,高利贷披上了“校园贷款”的外衣,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纯洁的校园,很多学生因涉世未深,缺乏判断能力,便轻易陷入“校园贷”泥潭。

防范措施

1、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抵制盲目消费、跟风攀比的诱惑。如有正当资金需求的,应当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

2、一旦遇到诈骗,请留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与老师和家长商量,涉及人身威胁的应当立即报警。

03注销校园贷诈骗

“注销校园贷”诈骗手法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二是针对无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则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由于犯罪分子能够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有的诈骗人还主动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工牌等信息向学生展示以获取信任,导致学生最终将从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全部转入骗子提供的名为“清查账户”,实为诈骗人的个人账户。

防范措施

1、实际上并没有所谓“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2、学生们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拨打110报警求助。

04以招聘“网上刷单”等兼职为由诈骗

这种诈骗一直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电信诈骗的主要手段,犯罪分子会引诱受害者参加 “网上刷单”等兼职。一开始受害者会在骗局中获得一定收益,等受害者放下警惕,投入大量押金时,犯罪分子就会携款失踪。

防范措施

1、遇到这一类要求你先支付一定金钱才能获取回报的交易时要提高警惕,尤其在自己不清楚对方底细时应该坚决拒绝。

2、不要轻易在陌生的、非正规的软件中进行充值。

3、网上刷单这类虚假交易,本质上其实是违法行为,请切勿贪图小便宜而参与违法行为。

05网络投资赌博诈骗

这种诈骗手段是指犯罪分子怂恿、“指导”受害者接触指定的博彩、赌博或投资平台。骗局之初会让受害者在博彩、赌博或投资中成功赢取一定钱财,等受害者加大投注后,就会发现自己投注的钱财不翼而飞。

防范措施

1、有陌生人加好友时,一定要保持警惕。

2、远离陌生人推荐的所谓“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的网络投资平台。

3、不要向非正规网络投资平台存钱、转账。

关闭

版权所有大庆师范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公安机关备案号 23060402000015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